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

日新读书会 《孝经》导读(一)

今日导读师:

汪楠,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中国武术学院讲师。

中国古代最早的辞书《尔雅》中如是说孝:“善事父母为孝”。我们或许笼统地知道要对父母好,但是,到底怎样才是对父母好呢?是仅仅的使其衣食无忧吗?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回答。


历史上,大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历代逝去的帝王们,在他们的谥号中,总是有一个“孝”字,比如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位雄韬伟略的汉武帝刘彻,他的谥号便是孝武皇帝。而且在汉代还诞生了一种选官制度——举孝廉,即选拔各地的孝子为官。而到了大唐王朝,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亲自为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做注解。


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回味传统,更重要的是启迪当下!


经文】《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的身体来自于父母,因此子女在行孝的过程中,既不敢毁伤自己的躯体、皮肤与毛发,又应当践行儒家关于孝道的要求,为后世所赞扬,以此来光耀父母。

实例古之断发

儒家如上的观点早已深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脉之中,古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是非常在意的,尤其在意自己的毛发,对于他们来说,断发即是对父母的大不敬的行为,与此相关的故事历来也有很多,比如曹操的“割发代首”以及乾隆的皇后乌喇那拉氏断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曹操的名字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早已为国人所熟知,而由于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其“奸雄”的形象也已是深入人心了,而关于曹操便有一则其“割发代首”的典故,以显示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治军思想。

这个典故出于《三国志》,根据记载,当时正是小麦生长的季节,曹操率军队途径麦田,为了防止士兵践踏毁伤农作物,因此他立下军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为了防止触犯军令,曹操以及士兵皆下马徒步穿过麦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坐骑收到惊吓而窜入到麦田中,毁伤了庄稼,那么按照曹操自己立下的军令,应当处死曹操。而作为军队的主帅,处死曹操显然是不可行的,但是又不能因为曹操是主帅而不执行军令,由此,曹操的谋士们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割发代首”,以头发代替头颅,割曹操的头发也就意味着给与他极大的处罚,而这正是基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的儒家立场。

如果说曹操凭借着“割发代首”保全了军令威严,而乾隆的皇后乌喇那拉氏则因为断发失去了帝王最后的恩宠。

这位皇后就是乾隆的“继皇后”乌喇那拉氏,她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雍正十二年(1734)作为侧室嫁给当时的宝亲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此后一步步从娴妃登上皇后的宝座。

47岁以前的乌喇那拉氏显然极其成功的,她的丈夫是满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她的子女也是皇族贵胄,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她的一切荣耀都在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划上了一个悲情的终结。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47岁的乌喇那拉氏跟随皇帝第四次南巡,南巡到达杭州的时候,乌喇那拉氏违背乾隆的旨意,并自行剪发,惹怒了皇帝,乾隆命令其先行返回京城,而第二年乌喇那拉氏便去世,并且以皇贵妃的待遇下葬。

而乌喇那拉氏到底因为什么惹怒乾隆却已经成了千古迷案,今人已经很难知道历史的真相了。但是从《清史稿》的一些记载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乌喇那拉氏去世之后,乾隆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国俗忌剪髮,而(乌喇那拉氏)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

在这段话中,乾隆明确表示之所以如此对待他的这位继皇后,主要是因为乌喇那拉氏自行断发,而他自己则对乌喇那拉氏多有包容,并没有废黜,仅仅是在其待遇方面有所亏减,以此来突出自己的仁义之行。乾隆的辩解体现出对于满清而言,自行剪发也是为礼法所不容的,按照满清规定,只有在皇太后与皇帝驾崩时才可以剪发,这位乌喇那拉氏皇后自行剪发的行为显然是犯了大忌,并因此而遭到了乾隆皇帝实际上的废黜。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里,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古人,头发是很重要的,不能轻易剪断,否则为礼法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