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特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把民族传统项目列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在综合性体育大学专门成立了武术学院,就是我国体育大学的办学特色之一。传统代表着文化,没有传统就等于没有文化,所以继承传统是武术专项的最突出特色。

一、继承传统,使武术真正得到延续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的前身武术系创建于1958年8月,2002年12月更名为武术学院,现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早在1936年,我院武术专业创始人张文广教授曾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武术表演,中华武术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体育形态语言轰动国际奥林匹克体坛,为武术走向世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入80年代以后,国家的进步与强盛为武术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陆续涌现出现一大批在国内外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武术教授和专家。


民族传统体育学要研究和探讨的民族传统体育问题也就是这类活动或运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为探讨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它的对象应是社会历史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宝库。


本专业的内涵是指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理论和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等范畴的研究,建立起21世纪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技术理论方法与应用的创新体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及应用项目的建设,对于推动民族传统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是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现代体育教育理念,通过教学与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历史辩证的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掌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不同类别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构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民族独特的健身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突出民族体育专业办学特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学、民俗学、传统道德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在4~5年创建民族传统体育学基础理论新体系;将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评价和管理中,结合武术、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理论、技术形成应用成果;不断开拓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新领域,立足国内开发国际,将武术进入奥运、市场开发、全民健身和进入大中小学各级教育为重点。促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创新。建成一直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各研究方向的理论与技术专家队伍,造就一批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争取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使本学科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学科方向及任务:


学科方向1: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积极发挥武术科研基地的职能,筹措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研究室的建设。该学科方向覆盖了哲学、民族文化学、民俗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科学、体育管理学、民族传统体育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在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下拓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视野,力争在4~5年创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基本理论体系,尤其是将现代科学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引入本学科,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学科方向2:武术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研究和武术多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竞技武术(套路、散打)进入奥运和市场开发加强应用性研究;以武术史学为基础挖掘推广传统武术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取得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以多学科交叉为背景将武术技术和理论结合使本学科处于国内开发和国际推广的研究和实践的前沿。


学科方向3: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在继承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在已取得成功经验的导引养生功和国家推广的四种健身功法基础上,加强传统养生机理和机制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针对大众健身尤其是社区健康体育提供科学的开放的服务系统。


学科方向4: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在已有相对成熟的舞龙舞狮运动、中国式摔跤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不断进行挖掘整理,在大的学科背景下加强对此类学科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努力推广提供大众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提供理论模式的研究,


三、加强武术文化研究与传播,提升武术学科品位。


学院成立四十多年来,在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参与国家组织的武术套路、散打竞赛规则的修订和武术竞赛套路创编,积极承担国际武术教材、中国武术馆校教材及武术段位制教材、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的编写任务;圆满完成了国家组织的多项武术科研任务并在国内外获奖。承担着武术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水平运动员、留学生及中专生的多层次武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参与主办北京体育大学国际武术培训班、国际武术太极拳表演大会;在国内二十多所影响较大的武术馆校建立了武术人才实践基地;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武术散打的职业化进程,成为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的生力军;在国内外各种武术比赛中、三次获得全国团体比赛冠军,有50多人一百多次获得世界武术单项冠军及全国武术单项冠军。多年的教育实践为培养武术高精尖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武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以素质高并富于创新精神而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肯定。


武术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广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武术在宣传本民族文化,加强与世界各民族交流中也日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而言,武术也具有非常意义。


四、关注武术动向 时刻争取当先导


在五十年代为了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选择了最适合群众需要的太极拳运动,我院老前辈张文广先生、门惠丰先生等,参与策划及编撰了24式太极拳套路,对太极拳运动的普遍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竞技武术的发展我室老前辈,张文广先生、程传锐先生参与策划及编撰了竞赛规定套路,其中规定枪术的原版就是程先生的自选枪术。七十年代初期武术运动在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张文广先生带领着师生在北京体育大学搞起了武术散打试点,为今天散打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在普及简化24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层次,并在体育院校里开展武术专业中太极拳教学内容,张文广先生、门惠丰先生等参与策划及编撰了48式太极拳套路,这个动作严谨、路线均称、层次清晰、内容充实的套路,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八十年代太极拳运动已经开展的轰轰烈烈,为了进一步得到发展,张文广先生、门惠丰先生、阚桂香老师等策划及编撰了陈、吴、杨、孙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从而使太极拳运动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竞技武术到了八、九十年代已经有了大好的前景,但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武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策划及编撰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一套、二套)的主要任务。自1959年第一部武术套路规则的出台每次规则的制定与修改都有我院教师的重要参与。到了二十一世纪,竞赛体制的不断完善,训练制度及水平的不断进展,并随着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武术也得到飞跃的发展,我院编撰了“2002年武术套路规则”该规则追求可比性、大面积地要求物理性操作,尽可能降低评判中的感性操作,从而使武术竞赛规则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使其向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主题思想“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更加靠近。我院多次承担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课题和国内外教学工作,编写了《气功标准教程》、《健身气功八段锦》等教材,进一步开拓了体育健身项目,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了福音。我院教师多次参加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课题和裁判工作,撰写了多本著作,为散打事业以及市场的开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在这现代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我院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武术的发展,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先导作用。


五、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


1、办学目标与定位


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成为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想库、智力库、人才库。


2、 办学指导思想


突出学科发展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地位,强化教学、训练、科研的科学管理,提高办学的整体质量;


突出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培养特色,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以培养一专多能、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把握学科发展和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前沿,进一步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


3、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等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办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建设以“尚武崇德,修身养性”为主旨的和谐的民族文化;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科学、严谨、求实之风;


坚持一专多能的人才规格,拓宽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突出人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高质量、高层次的办学标准。


5、办学层次


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中坚,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六、尊师重道  是武术人才规格


武术的传承,历来讲究师长要严格、门徒要刻苦,敬重武艺和武德,可谓: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


武术继承中国“孝悌”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尊师”及弟子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养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重道,就是指习武者首要的是各种行为规范,尊师是为了重道,重道必然尊师,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对一个轻师贱道的学生给与精心的指导的。另外,老师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一名武术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立身处世的楷模,教师形象的好坏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仪表、知识、技能等自身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是学生效仿的内容。所以德艺双修一直是我院教师的立身之本;学生在遵守校风校纪的基础上,进行尊师重道的教育一直是我院对学生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入学后的第一课。多少年来我院一直坚持以上观点,无不有益于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团结互爱;尊重师长等等各种活动。师生之间团结和谐,互敬互爱,言行举止文明礼貌,教学相长,双方共勉。尊师爱生,不仅是传授者与接受者礼貌行为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


七、工作注重科学含量,具体落实措施


(1)进一步拓宽专业方向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与其他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文化相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项目启动较晚,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薄弱,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尚未形成,缺乏中青年高层次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原创性研究成果不多,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中研究和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我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已落后于兄弟院校,这与我校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应用研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创造条件,重点扶持,加大投入,加强研究,实现科学快速发展。从体育养生国内外所需的健身指导员,民族民间体育新的项目的开发与推广、武打影视专业方向设计与开发等多方面开拓新的市场,以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2)突出一专多能


①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体系;


②在精通某一项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全面通晓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主要技术能,即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从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04届毕业生的去向看,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公安系统以及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为63%。计划应从培养学生教学、训练的实践能力为基准点,加强公务员的技能培训,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培养和包装大师级的品牌教师


培养、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在4~5年内聘请1~2位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本学科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到2009年,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本学科点新增2~3位博士生导师。教师队伍中新增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3~5名。


本专业现有国际级裁判8名(其中武术套路3名、武术散打3名、龙狮2名)和国家级裁判12名。计划培养增加国际级裁判2名,国家级裁判3~5名。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国内著名学科带头人为主导,以科研攻关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专业门类分布、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担当起实现本学科点快速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