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中国武术学院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的前身武术系创建于1958年8月,2018年12月更名为中国武术学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学院下设四个教研室:武术套路教研室、武术散打教研室、体育养生教研室(导引养生功中心)、民族民间体育教研室,四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实验室: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武术训练竞赛研究中心、国际武术发展研究中心、传统运动康养研究中心和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干预实验室,两个基地:国家体育总局龙狮培训基地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科学研究基地。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2名,博士生导师5名,国际级裁判8名,国家级裁判13名。现有学生781人,其中本科生591人,研究生190人(博士生23人,留学生13人)。

1953年北京体育大学(原中央体育学院)建校“武术泰斗”张文广先生开始组建武术师资队伍进行教学、训练、科研工作随着武术专业、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需求,1958年8月学校建立武术系, 1963年招收首届武术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张文广先生成为中首位武术研究生导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张广德教授创编了导引养生功,并于1992年获国家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1996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全民健身计划推广项目,现已传播到世界近70个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门惠丰教授组织教师对少林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少林武术精华创编出《少林武术教材》,在本世纪初的泰山迎着第一缕阳光演练的原创“东岳太极拳”为世界人民奉献了太极运动的智慧。

学院成立六十年来,套路教研室深挖传统武术,广掘文化内涵,不断继承创新,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设置,规范教材建设,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引领武术发展方向的学科体系;散打教研室在以散打为主体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专业方向,先后开设了全面反映武术格斗徒手以及器械搏击的“武术格斗”课程,全面反映武术踢打摔拿的综合格斗课程,面向大众的“自卫防身术课程”以及反映武术器械搏击的“短兵”课程,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体育养生教研室致力于导引、健身气功、养生太极的教学、科研和推广为主的学科研究,在传播传统文化、促进民众健康和推动健身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研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健身气功强心运动处方的研究”、“乾隆养生术科普教材的研制”等功法,在国内外体育养生界具有较高的声誉和重要影响民族民间体育教研室致力于民族文化学、民俗学、传统道德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入手,探究原生态民族民间体育,做好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出版教材26部,主持参与完成了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并科研获奖12项。目前,学院承担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高水平运动员和留学生多层次高素质复合型精英人才的培养任务。

学院成立六十年来,始终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先后参与国家组织的武术套路、散打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长拳、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创编、武术散打运动技术理论体系的建立,中国武术段位制、中国武术馆校教材编写等工作,圆满完成了国家多项武术科研任务,为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与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院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全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北京体育大学国际武术比赛交流大会和十届导引养生功国际比赛,先后培养长、短期国际留学生近千余人六十年来,学院教师先后出访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教学训练国际比赛执裁学术讲座交流健身气功推广等工作师生多次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到访的外国领导人进行武术表演,展示中华武术独有魅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2018年,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代表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金牌73枚其中世界比赛金牌16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三个转型”的综合改革,秉承“传承弘扬创新分享”,以“国际化、竞技化、现代化、大众化、科学化”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训练质量为核心,推进专业学科内涵式发展,做到“文武兼备,术道并重”,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健康梦的目标,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人才!